燕然勒石(燕然勒石)
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燕然勒石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燕然勒石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衛青的"燕然勒石"是怎麽回事?
"燕然勒石"這一典故與衛青無關,而是與東漢將軍竇憲有關。東漢時期,將軍竇憲率領漢軍及南匈奴、東胡烏桓、西戎氐羌大破北匈奴之後,封燕然山,勒石記功。
"燕然勒石",亦稱為“勒石燕然”,是成語,典故名,典出南朝宋ⷧ《後漢書》卷二十三〈竇融列傳ⷧ뇦。
“燕然勒功”、“勒石燕然”作為重要的典故,成為了後世功臣名將向往的功業巔峰。
衛青,西漢時期名將、外戚、軍事家,漢武帝第二任皇後衛子夫的弟弟,漢武帝在位時官至大司馬大將軍,封長平侯。
衛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襲龍城,揭開漢匈戰爭反敗為勝的序幕,曾七戰七捷,收複河朔、河套地區,擊破單於,為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重大貢獻。衛青善於以戰養戰,用兵敢於深入,為將號令嚴明,對將士愛護有恩,對同僚大度有禮,位極人臣而不立私威。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衛青逝世,起塚如廬山,葬於茂陵東北1000米處,諡號為“烈”。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燕然勒功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衛青
“燕然勒石”的意義是什麽?
時光無法倒流,但能借助文物觸摸到最鮮活的曆史,無疑是今人的幸事。近日,內蒙古大學發布了一條堪稱石破天驚的消息:7月27日至8月1日,中國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與蒙古國成吉思汗大學合做實地勘察,解讀東漢永元元年(公元89年)竇憲率大軍大破北匈奴後所立的摩崖石刻。
經過認真辨識,初步確認此刻石即著名的班固所書《封燕然山銘》。這是中蒙合作所獲重大考古發現,詳細的經過、內容以及資料整理和解讀正在進行中。
漢匈戰和數百年
燕然勒功,封狼居胥,是古代中原王朝展示武力功業的巔峰記憶。不同於後世那些在學院裏孜孜矻矻的書生,班固隨軍出征,記錄下了第一手的曆史。東漢永元元年(公元89年),竇憲率大軍大破北匈奴,作摩崖石刻文《封燕然山銘》,成為千古名篇。
後世談及追求功勳,亦以燕然勒功為寄托,如明代文人徐熥在《送李太守擢憲滇南》中有雲,“他日勒功留片碣,點蒼如黛石嵯峨”,便是語出竇憲破匈奴的掌故。
燕然勒功之所以重要,在於它標誌著漢朝徹底擊垮北匈奴的勢力,中原王朝與北方匈奴三百多年的戰與和,最終以漢朝“雖遠必誅”的勝利落幕。說起匈奴這個民族,它是秦代以來第一個對中原王朝構成軍事威脅的遊牧族群,但按照司馬遷的考證,匈奴一脈,追根溯源仍與中華始祖相同。
《史記ⷥ奴列傳》中寫道:“匈奴,其先夏後氏之苗裔也,曰淳維(獯鬻、熏育)。唐虞以上有山戎、獫允、薰粥,居於北邊,隨草畜牧而轉移”。換言之,匈奴始祖淳維還是夏朝王子呢,在講究血脈宗親的傳統觀念裏,匈奴侵犯中原,是數典忘祖的事情。
隻是,匈奴人不這麽看,目前學術界對匈奴的起源,仍有夏朝說、東胡說、突厥說、羌人說等多種看法。
不論怎樣,從曆史上講,從夏商之交到秦漢之交,匈奴的遷徙曆史頗為混亂,因為缺乏文字記錄,即使淳維這個上古始祖真的存在,匈奴人也隻能將他視為精神偶像,在現實中,他們需要一個真正強有力的領袖,來重塑本族的文明與記憶。
頭曼單於終結了匈奴混亂無序的曆史。不過,他很快被他的繼承人、匈奴史上最有名的領袖人物冒頓單於殺死。
司馬遷以令箭鳴鏑的故事來講述冒頓單於的奪權之路,不論這些故事細節是否真實存在,從中能看到的是,冒頓單於結束了過去部落大會的權力分散局麵,集中權力將近乎一盤散沙的匈奴各部凝聚起來。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小礼物走一走?雪碧可乐来一罐!」
还没有人赞赏,支持一下吧
哇~真是太棒了